2025年7月3日,CCF计算机博物馆(简称CCM)接收到了由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捐赠的156计算机。156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全国产化、用于火箭控制的薄膜混合组件专用微型计算机,也是我国第一台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制导计算机。
156计算机
1965年3月,中央军委将研制我国远程火箭控制用的专用微型计算机任务下达给中国科学院,任务代号为156计算机。当时,微型数字计算机在我国是空白领域,而我国计算机刚进入第二代,集成电路也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科研人员们以国家安危和航天事业发展为重,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中国计算机泰斗吴几康,中国半导体著名专家、俄罗斯外籍院士黄敞,中科院院士沈绪榜、沈天慧,著名专家吴锡九、何泽仁、阮鸿义等一批科研人员为156计算机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56机研制过程中,团队攻克了诸如平面管、薄厚膜电阻等制备和器件封装等技术难关,解决了组件生产过程中外延、扩散、隔离、表面保护、组件封装等工艺技术难题。经过研制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1966年9月初,第一台156样机在北京中关村诞生,作为国庆献礼,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1971年9月10日,装有156计算机的我国首枚洲际运载火箭飞行成功。此后,156计算机还成功控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以及精确控制远程运载火箭飞向太平洋并在预定海域准确降落。后续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大量继承和运用了156计算机技术。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是国家唯一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研究所,也是我国航天微电子和计算机的先驱和主力军。此次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向CCM捐赠的156计算机,承载着我国航天计算机事业的光辉历史,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计算机藏品,更是我国科研人员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为将来向公众展现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CCM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展示计算技术发展历程的专业博物馆,计划于2026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藏品已超过6000件。我们诚挚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博物馆建设,如有相关历史资料、设备实物等珍贵藏品,欢迎联系捐赠事宜。让我们共同守护计算技术发展的历史记忆,为传承科技文明贡献力量。